《平衡》:滕肖瀾著;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。
小說《平衡》所指的“平衡”,有兩層含義,一是指主人公葛向陽的職業(yè),他是航空公司的平衡員,負責不同航班旅客、貨物、行李的配載,使飛機保持平衡;另一層,是指人生無時無刻不在尋求一種平衡的狀態(tài)。工作中,葛向陽是平衡高手,飛機重心把控得精準無比;但生活中卻是左支右絀,愛情、親情、友情,一再失衡失重。
我以往的寫作,雖然題材各有不同,比如《城中之城》是金融題材,故事架構和人物設定比較偏職場,《心居》則是從一個上海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出發(fā),寫不同境遇下的普通百姓生活——但在寫法上變化并不大,都是起承轉合的傳統(tǒng)風格,故事徐徐展開,從容寫人物寫細節(jié)。但這次《平衡》完全不同,采取了夢里夢外跳進跳出的方式。夢里情形與現(xiàn)實呼應,夢是現(xiàn)實的延展、糾錯、補償,又反過來對現(xiàn)實生活推波助瀾,類似于心理暗示,激發(fā)出人性某種幽深而未必自知的部分。
從某種程度上說,夢里的人像是真人的替身,把真人想說又不敢說的話,想做又不敢做的事,統(tǒng)統(tǒng)說個遍做個遍。但微妙的是,最終并不如想象中那般“爽”,并沒有“跳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”的恣意。小說里葛向陽在夢中回到過去,就像提前拿到試卷一樣,“會做的、不會做的,統(tǒng)統(tǒng)填上標準答案。掐著之前的缺點,一一改正”,最終還是落空了。只因生活恰恰是沒有標準答案的。
10多年前,我也曾是一名機場的平衡員。小說里寫葛向陽畫波音747大型貨機的平衡表——“貨艙幾十塊板,A加B有限制,A加B加C有限制……配置第一塊板的時候,就要想到第二塊、第三塊乃至最后一塊。板與板之間都有聯(lián)系,彼此牽制互為因果”,這其實是我的切身感受。那種對重心一步步的摸索,像是自己跟自己較勁,為繁冗的過程帶來解謎般的樂趣,很奇妙。尤其貨機多半在深夜配載,周圍一片寂靜,幾乎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聲。咚,咚,咚。
一直寫上海,這座我無比珍視的城市。喜歡她那種寬和親切又恪守分寸的層次感,為寫作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。但也必須承認,寫了20年上海,在嘗試過不同角度、不同題材之后,也會覺得越來越難寫了。身在其中,時間空間上零距離,一會兒感嘆她的紛雜多變,令人眼花繚亂,一會兒又覺得似乎還是老樣子,找不到突破口。
《平衡》動筆前,我定下了這篇小說的風格,“用天馬行空的敘述方式,寫一個日常的故事”。坦白說,這是我寫得最艱難的一次,因為脫離了我的舒適區(qū),有太多不確定性。現(xiàn)在想來,這次大膽的挑戰(zhàn),或許是平衡工作帶給我的啟發(fā)。每一份平衡表的誕生,看似是近乎流水線的刻板操作,但借由不同的人來做,從第一個集裝箱位寫下第一個數(shù)字起,重心就像排列組合,有無窮個可能性。寫作亦是如此。當我從以往的慣性經(jīng)驗中跳脫出來,換一種從未試過的寫法,重新描摹我所熟知的生活,就像有什么東西倏地打開,一下子開闊了。都說都市是水泥森林,那么,這次我想捕捉水泥森林的心跳聲。咚,咚,咚。
《人民日報》(2025年07月25日 第 20 版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