賈夢瑋的散文集《往日情感》(上海文藝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),通過對古城建筑、歷史人物、日常生活、情感記憶的思辨性回望,發(fā)現(xiàn)燭照當下的精神力量。作者縱覽歷史與社會寬廣的橫斷面,從市井生活的細部中發(fā)掘文化傳統(tǒng)、情感力量與精神品格,流淌在他文字間鮮活的審美、倫理之思為我們帶來諸多有益的啟發(fā)。
將史學視野融入文學寫作理路當中,可以極大限度地釋放讀與寫的功用,諳曉世事,繼而洞察人世。在《往日情感》中,作者有意識地參考、使用《澄江府志》等史志材料,也不乏對《都門飲食瑣記》《凌霄一士隨筆》等材料的延展。這些有溫度的史料搖曳在歷史長河中,呼喚著時代的印記。作者將史志材料作為文學表達的有機部分,兼顧語言節(jié)奏與情感體驗,不僅保持了散文書寫的靈動與個性,也增強了內容的厚重感與層次感。當我們隨著作者的筆觸漫游在他的行跡所至之處,便理解了他站在臥龍崗上,如何遙想達成“安社稷、醇風俗”的諸葛亮,在花洲書院想念范仲淹時,怎樣洋洋灑灑地寫下一封穿越千年的書信,其中不乏對實務強國、承續(xù)文明的再度思量。那些曾經鮮活的文人志士對家國的情思、知識的專注、教學的投入,其人格與文格依然回響在歷史長廊之中,共同構筑起民族的精神氣脈。在這部散文集里,作者融合了傳統(tǒng)文人色彩與現(xiàn)代知識分子意識,將自身的學養(yǎng)品格呈現(xiàn)在散文所內蘊的宏闊切面之中。想象是一座橋,作者在古跡的流連之間,在“亭亭如蓋”的古樹旁撫今追昔,回望時間洪流中歷史人物的人生浮沉和風流逸事,探討其間所傳遞的持守、節(jié)制、信念、道義等精神價值取向,體現(xiàn)出深厚的思考力度。作者通過回溯古跡、建筑所負載的歷史文化信息,動情而審慎地分析創(chuàng)辦實業(yè)、教育建設等實務之于家國的重要,在呈現(xiàn)城市風骨的同時,也書寫出顯性的中國氣派。
地域的自然風土可以為創(chuàng)作者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,其內蘊的人文精神也會對創(chuàng)作產生深遠的影響。作家的筆觸往往扎根于具體的地理文化根脈,生發(fā)出多維的人地互動樣態(tài)。地緣之故,生活在江蘇的賈夢瑋對江南的風物情有獨鐘。他嘗試重新發(fā)現(xiàn)江南日常生活的細部,體味時代的切身感,打撈起綿延時間之中的許多往事。在“觀物”的同時,他沒有沉溺于對“物”“跡”的復刻,而是凝聚審美趣味、文化氣節(jié),并注重其當代啟迪。當人們初入煙雨江南,可能首先體會到的是氤氳浪漫的風情,進一步可覺察那些亭臺樓閣、廳堂柱廊“不僅有詩情畫意,更有人生的追求和理想,與對于人倫、家國的理解”。于是,義理、氣節(jié)、情誼之道被注入馨香的花果、寧靜古老的銀杏,甚至是鴨蛋殼酒杯中激蕩的酬唱之中。在作者看來,江南之所以成為江南,涌動著其他風土所沒有的文化氣脈,“耕讀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”的觀念早已深入江南日常的生活圖景。他以歷史為經,地理為緯,對與江南風土氣脈相連的文人志士思想結構、精神品格和文化修養(yǎng)展開細致的描述。江南文人在古籍的收集、考訂、編撰上不懈前行,令人振奮。作者在他們的過往中體會到文化保存與傳承的重要價值。朱偰在《金陵古跡圖考》自序中說:“余深懼南都遺跡,湮沒無聞,后世之考古者,無從研求,故就三四年來考察所見,遺跡之猶幸保存者,攝為照片,輯為圖考,以保留歷史遺跡于萬一。”這段話正與賈夢瑋所呼吁的文化傳播相吻合。從江蘇出發(fā),他在書中也以游記的方式呈現(xiàn)了其他地域的山川氣魄和傳說見聞。他融情于“物”,通過智性思考與思辨性賦予文字超越抒情的深度,讓文化關懷“落地”,使文字成為啟迪認知的載體。
在時代浪潮中,如何捕捉人們的微觀生活史變遷,并從中發(fā)掘人文價值的變化,為創(chuàng)作者帶來新挑戰(zhàn)。賈夢瑋嘗試從城市空間和物質景觀的更迭、鄉(xiāng)土倫理的變化中,探究變動不居的日常生活與情感認知。他回溯老街區(qū)、古建筑的演變歷程,揭示城市的人文品格,閃爍著學養(yǎng)的光亮。同時,他也關注現(xiàn)代社會中的“新現(xiàn)實”。在他看來,火車、地鐵都是行走的部落,變動中的公共空間。四通八達的地鐵經常很擁擠,但只要留心,也依然可以在忙碌的時刻獲得從容的心理情感體驗。一如書中所言:“地上,地下,都有我們的十字街頭。”誰在行色匆匆中獲得精神的停駐,誰就能夠在陌生的面孔中察覺隱秘的幸福感。
家國情懷往往潛藏在故鄉(xiāng)風景和市井煙火氣中,串聯(lián)起回憶者對歷史與文化的深思。在《往日情感》中,作者通過爬梳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,細致地呈現(xiàn)時代更迭與歲月變遷中人們的精神嬗變。作者將每一處“此間舊影”進行情感化的檢視,體現(xiàn)出深刻的現(xiàn)實關注。這些生命體驗經由文學表達被釋放出來,通過一個個具體的生活切片,讓往日情感聯(lián)通了對當下的思索。他所構建的“鄉(xiāng)村表情圖譜”,鐫刻著童年時代春節(jié)的熱鬧與純粹氛圍,映襯著吃飽穿暖、家人團聚的欣喜,安妥著燈光下母親一針一線做布鞋的身影。這些生活剪影表達了作者對近半個世紀時代變遷的深切懷戀、感慨,逐漸將個人經歷升華為人們共有的情感體驗。
《往日情感》檢視了歷史與社會寬廣的橫斷面,煥發(fā)出散文創(chuàng)作的精神力量與美學品格。往昔的記憶是反抗遺忘、對抗時間的刻刀,其間所沉淀的成長與情思是面對未來的不竭力量。《往日情感》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人文關懷與責任擔當,閃爍著思辨色彩與智性情思,等待著與讀者一道將對抗遺忘與粗糲生活的情感,沉淀為奔向幸福與歡欣的力量。
(作者:賀與諍,系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學院中文系主任)
《光明日報》( 2025年07月30日 14版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