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九為陽數(shù),兩九相重”。九九重陽節(jié)如期而至,這個承載著“登高祈福、感恩敬老”雙重意蘊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自1989年被定為“中國老人節(jié)”以來,早已將“孝親敬老”的基因深植于時代肌理。在菊花酒的醇厚與茱萸的清香中,我們循著節(jié)日的足跡,看見中華美德在新時代的生動傳承。
“百善孝為先”。孝親敬老歷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,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。古人以習俗為載體,將對長者的敬重代代相傳。如今,這份美德依然在歲月流轉中熠熠生輝。在浙江湖州,“90后”女孩十年如一日地照顧癱瘓母親,用勤勞、善良和樂觀撐起家庭的天空;在湖南岳陽,天問街道“長者食堂”的志愿者們?yōu)槭И?、空巢老人送上熱乎飯菜,讓溫暖直達心間。這些平凡卻動人的瞬間,正是孝親敬老美德在當代的生動注腳,它們跨越地域與年齡,將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理念,化作看得見、摸得著的關懷。
“孝親不止于養(yǎng),更在于敬”。新時代的孝親敬老,早已超越物質層面的供養(yǎng),升華為對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精準回應與尊嚴的悉心守護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(fā)展思想,將人文關懷有機融入日常養(yǎng)老服務,引導全社會把關愛老人融入生活點滴,加強孝親敬老文化宣傳教育,組織家風分享、美德宣講等活動,引導全社會傳承弘揚孝親敬老傳統(tǒng)美德,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激勵更多人主動關心老人、用心服務老人。當老年人既能安享物質生活的便利,又能獲得精神世界的充盈,孝親敬老美德便有了更深厚的內涵,真正實現(xiàn)了“老有所養(yǎng)、老有所尊、老有所樂”。
“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”。孝親敬老美德的弘揚,還需要家庭與社會同向發(fā)力。家庭是美德傳遞的第一課堂,子女的一句問候、一次陪伴,都是孝親敬老最質樸的表達;而社會則是美德生長的廣闊土壤,政策的支持、制度的保障,為美德的弘揚搭建起堅實平臺。今年敬老月期間,全國多地開展豐富多樣的“最美孝親敬老家庭”“最受歡迎老年食堂”等評選活動,讓榜樣的力量帶動更多人踐行美德。從家庭的“小孝”到社會的“大孝”,從個人的“善舉”到國家的“善治”,孝親敬老美德在層層傳遞中不斷升華,匯聚成共建老年友好社會的強大力量。
重陽節(jié)的意義,不止于一天的慶祝,是美德傳承的接力。孝親敬老美德的弘揚,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我們要將這份心意融入日常、化作常態(tài),不必做驚天動地的壯舉,給父母打個電話、幫鄰居老人提袋菜、為社區(qū)適老化改造提條建議等,都是在為美德“添磚加瓦”。當孝親敬老成為每個人的行為自覺,當老年友好成為社會的共同追求,一幅“老有所安、少有所教、壯有所為”的和諧畫卷必將繪就。(李夢喬)